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
通草浮雕
通草浮雕主要是由中藥材通草經雕琢而成,其製品有永不蛀蟲和不褪色,保持期長,易於傳世的特點。“通草浮雕” 是在古代通草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通草浮雕”採用了 牙雕的手法,木雕的工藝,溶入國畫寫意和工筆的精韻,人 們在觀賞“通草浮雕”時,能欣賞到牙雕與木雕的手法,也 能夠欣賞到浮雕與原雕的工藝和古代通草畫的筆法,並最大 限度地保持了通草自然天成的色澤和晶瑩剔透的質感。
浚縣泥咕咕
“嵩山泥人劉”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嵩山處於黃土高原向華北平 原過渡地帶,有較厚的土狀堆積物。自古以來,民間藝人即用這種天 然、廉價的黏性豎茬土為原料,手工捏成人物、動物等栩栩如生 的藝術品。
清乾隆以來,嵩山南麓東金店鄧堂村出現了一專門從事泥塑製作的 家族,因其技高藝精,人稱嵩山泥人劉。泥人劉的傳承人生於嵩山腳 下,作品幾乎都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這與其深入百姓生活有關, 與普通農民交往,民間大眾化題材的培養,成就了泥人劉。泥人劉的 作品,既是原汁原味的嵩山農村生活,又富有多變的特點,具有空靈 之美。

浚縣泥咕咕主要產于浚縣黎陽鎮,是典型的地域文化代表。 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在此地爭奪黎陽倉,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名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故村名叫楊圯屯。當 時軍中有一些會捏泥人的將士,為了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 士和戰馬,便用當地的膠泥,捏一些泥人、泥馬以表達思念之情,後來 由於軍隊轉移,一些傷、病、殘人員便留下來在當地安家落戶。浚縣泥 咕咕就這樣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 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 特色。其造型古樸,誇張別致,大多以黑色為底,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 鮮豔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色彩鮮豔,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被民俗學 家稱為研究歷史的活化石。
嵩山泥塑

河南傳統民俗工藝
汴繡
汴繡也稱“宋繡”,是流行於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因產生於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北宋時期汴京刺繡業興盛,已達到較高的技藝水平,故《東京夢華錄》中有“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之譽。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宋室南遷,後復值兵禍水患,開封城市經濟一蹶不振,刺繡業逐漸衰落。新中國建立後,幾代汴繡藝人努力發掘整理宋代刺繡技藝,並借鑑蘇繡、湘繡等其他繡種的長處,總結出36種汴繡針法,使汴繡工藝日臻完善成熟。汴繡長於繡制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傳統題材,同時也精於摹繡名畫。其繡作形象逼真傳神,針法嚴謹工緻,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是刺繡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大陸木版年畫的源頭,也是中國民間藝術 的“活化石”。據《東京夢華錄》等 書記載,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誕生。後於明、清兩代,在朱仙鎮興盛起來, 作坊最 多時達三百餘家。清末民初,朱仙鎮衰落,大多數作坊又遷 回開封城內,湧現出一批像“雲記”、“天 成”、“匯川”等名震 四方的老字型大小。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用色講究,歷史上以礦物、植物作原料,使用 傳統工藝精心熬制而成,印製出的 年畫,色彩鮮豔,其構圖飽滿勻 稱,線條粗獷簡練,造型古樸誇張,藝術風格獨特,充分體現了中原 勞動 人民憨厚純樸、熱情豪放的性格和審美情趣。它選擇的題材和 塑造的人物多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神話 傳說、戲曲人物和人們 所喜愛與敬仰的英雄豪傑。年畫是手工勞動的藝術結晶,是中原地區 的優秀民間藝術文化,它以獨有的特色在中國年畫史上獨樹一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