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傳統民俗工藝

泰順提線木偶
泰順提線木偶戲始於南宋,因戰亂京城臨安大批藝人來泰順避難,從而帶來各種魁儡戲,保存至今的除提線木偶戲外,尚有藥發木偶。提線木偶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又不斷吸收浙北及泉州兩大木偶派系的藝術因素,在頭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飾裝扮諸方面均獨具一格。
木偶戲題材豐富,包括傳統劇、現代戲與兒童劇。傳統劇又分“神戲”與“史戲”兩類;現代戲多演革命鬥爭故事;兒童劇突出天真童趣。演出風格多樣,文戲、武戲、公案戲等俱全。佈線合理,提線水準精湛,表演細膩逼真。勾、挑、提、拉,雙手並用;吹、拉、彈、唱,一併俱佳。唱腔以亂彈為主,兼唱昆劇、和調(京劇)與高腔。木偶戲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無不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積澱。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是制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窯系,窯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區。發軔於三國兩晉,其生產歷史長達1700多年。宋時,創制了“哥窯”、“弟窯”兩大類產品,“哥窯” 產品薄胎厚釉,面顯紋片,豐厚飽滿,有“紫口鐵足,金絲鐵線”之稱,是全國五大名窯之一;“弟窯”產品白胎厚釉,釉色蔥翠,色澤柔和,溫潤如玉,其中梅子青、粉青產品亦為絕代佳品。龍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而被譽為瓷苑的一顆明珠。2009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以其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入選的陶瓷類項目。

東陽竹編

東陽竹編,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南宋東陽竹編工藝已達到相當的工藝水準。明清時期,竹編工藝迅速發展,成為向朝庭進貢的貢品。東陽竹編以立體編織為主,結合平面編織技藝,編織精細,造型生動,色彩典雅,具有濃郁的民間美術特徵,體現東陽竹文化的地方特色。2008年,東陽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木版浮水印
木版浮水印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始于隋朝,完善于宋,明至巔峰。在明代,胡正言創立的“十竹齋”以餖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術,將印刷術中最複雜、最精美的木版浮水印技藝推向極致。木版浮水印是中國古代科技生產史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勾描、刻版、浮水印等工序,把書畫作品完美複製。 20世紀50年代末,浙江美術學院浮水印工廠重新翻刻《十竹齋印譜》,同時用木版浮水印複製了一批書畫名作,其中寫意水墨畫的複製技術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準,馳名中外。2001年,師從于陳品超、張根源的木版浮水印傳承人魏立中正式創立杭州十竹齋藝術館。
.jpg)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以根為身,以意為魂,以美為本。在傳統根藝的基礎上,憑藉藝人自身的雕刻技藝和藝術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藝術個性,極大地豐富了根藝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拓展了根藝創作的空間,開創了中國根藝的新境界。2008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長興紫砂
長興紫砂泥豐富多彩,變化無窮;而以朱、紫、黃三色為本色,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富變化,辨色可列出數百種。紫砂泥料是中國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
紫砂器的製作和瓷器的成型方法完全不一樣,幾百年採用手工打身筒、鑲身筒的方法一起沿用至今。在整個手工成型的工序中,要求熟練的打泥手法和接配技巧。裝飾手法,以書法、繪畫、陶刻所裝飾的紫砂壺,集古詩詞之佳句、或自撰銘文、或與茶事情趣相聯,綴以書法、繪畫,以蒼勁的金石書法。紫砂壺使用越久,壺色色澤越發光潤古雅,玉色晶亮,所韻溫雅,壺經用久清晰日加,入手可簽。紫砂器是古人創造遺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
_JPG.jpg)
台繡

台繡自清代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由海門天主教堂傳入歐州的雕繡技藝,很快與本土傳統刺繡相融合。台繡技藝豐富,摻針、平繡、葡萄、墊胖、辮子股、打籽、挑花及抽、拉、雕、包、繞,鑲、貼、盤、編織、手繪等二百多種針法和技藝。以蠶絲綢為面料,用桑蠶絲線施以手工棚繡,繡工具有平、齊、密、勻、光,正反不露線毛的優點,特別是全雕繡衣,繡工精緻,風格獨特,華麗高貴。台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傳統工藝美術品保護項目,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甌塑,俗稱(堆漆藝術),是浙江著名的“三雕一塑”之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甌塑的材料主要是純天然的中國漆、熟桐油、白陶土加入礦物質顏料配製而成,並以純手工技藝製作,甌塑藝術具有色彩豐富、不易褪色、題材與表現形式廣泛、堅固耐牢、永久保存等諸多特點。現代甌塑藝術以其特有藝術魅力與表現力廣泛應用到大型建築浮雕壁畫、室內掛柵、屏風、小品及建築浮雕圖案裝飾等。
甌塑

硤石燈彩

硤石燈彩流傳于浙江省海甯市硤石鎮,始于唐僖宗乾符年間(西元874-879),南宋時被列為貢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硤石民間制燈、迎燈盛行,燈彩的製作工藝和造型形態有較大突破,出現了“龍舟”、採蓮船等品種。硤石燈彩以針刺花紋出名,作品工細絢麗、玲瓏剔透。燈體以宣紙、竹篾、鉛絲、綢布為主要材料,有畫、拗、刻、紮、針、裱、糊、結八大工藝技法,製成後以燈映畫,能顯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體畫面。硤石燈彩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和創新,形成了座燈、提燈、壁燈、掛燈和禮品燈五大品種,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杭州刺繡盛于宋朝,宋建都杭州後,作為絲綢之府,杭州是中國絲線的主要產區,為杭繡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傳統杭州刺繡分實用品與欣賞品兩大類,材料精良、針法多樣、題材廣泛,主要有盤金繡、金銀線繡、彩線繡等種類。藝術欣賞品刺繡的彩線繡細膩光潔、精美雅致。宮廷服裝及戲劇服裝實用品刺繡的盤金繡金碧輝煌、雍容華貴。近年來杭州刺繡無論從技藝和品種上都推陳出新,更具完善,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杭州刺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