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工-12.jpg

貴州省民俗工藝

貴州

玉屏簫笛

玉屏萧1.JPG

玉屏簫笛產於“簫笛藝術之鄉”貴州玉屏縣,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是中國著名的兩種竹管樂器之一。因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工藝精細、造型獨特、音韻清越、美觀大方等特色而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玉屏簫笛,以本地水竹或黑紫竹製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其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 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簫笛產品中的“特製平簫”為扁形,主要是夾扁竹,製作“扁簫”的技藝,這在目前國內簫笛製作行業中是僅有的一項傳統絕藝。玉屏簫笛的製作有取材、製坯、刻花、打磨等工序,成品式樣優美,雌雄成對。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木雕2.jpg
安順木雕

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安順當地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而安順木雕——面具(臉子)就是伴隨著地戲而產生的。臉子以白楊或丁秋木雕刻,再經賦彩、上光,屬彩繪木雕藝術,其雕刻技藝手法誇張、刀法熟練、技藝精湛,形成了獨特的安順民間雕刻藝術風格,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儺與儺戲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戰爭,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明洪武十三年,南征軍屯田於貴州安順,在明軍裏盛行的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便隨軍隊和移民進入貴州,並與當地民情、民俗結合,形成了以安順為中心的貴州安順地戲。安順“屯堡人”在耕戰之餘,演唱“軍儺”的地戲,促進了以雕刻“地戲臉子”為行當的木雕技藝的發展,並由此形成遐邇聞名的安順民間木雕。安順民間木雕藝術品,主要以地戲面具為主,在安順的地戲面具中,多採用鮮明強烈的對比色,面部常以紅、黃、藍、黑、綠、粉幾種顏色為主,頭盔常刷上金粉,並嵌以明鏡亮片,其風格,或雅拙古樸,或怪誕粗獷。

水族剪紙
水族剪纸2.JPG

水族婦女剪紙是隨著水族服裝的裝飾需要而產生的,主要用作刺繡花的底樣,常見的有圍腰花、衣袖花、衣肩花、背扇花、小孩帽花、鞋花等。它們生活氣息濃厚,風格樸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水族剪紙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絕大部分取於生活,圖案有人物、花鳥、瓜果、魚蟲、走獸以及幾何紋樣等,反映了水族人民對現實生活熱愛和渴求生活美好和幸福的願望。水族剪紙圖案的造型除了注重於表現對象的特徵外,她的另一特色是對形象的創造富於想像力,如龍的形象千變萬化,不拘一格,龍身上可以添小鳥的翅膀,牛角可以長在龍的頭上,龍頭可以加上魚身,錦雞的尾羽可以變成一束含苞待放的花蕾。

黃平泥哨
6泥哨1.JPG

泥哨又名“泥叫叫”,產自且蘭古國黃平舊州。是以當地優質黃泥做基本原料,通過純手工藝搓捏成型、木屑鍛燒、上色塗油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其題材廣泛,有飛鳥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等。色彩一般以黑底點紅綠為主,兼雜黃、白、藍等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泥哨製作方法,先將白泥和好,反復摔打後,根據製作者的藝術構思與豐富想像,手捏成型,再用製哨棒開哨後,置爐窯中燒製,出窯後,用水粉顏料給以彩色紋飾、圖案,最後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造型以動物形象為主,顏色多是黃與紫、紅與綠、黑與白等對比色,色彩豐滿,對比強烈。泥哨造型注重動物頭部特徵,強調神似形略,形成誇張變形的藝術風格。

水族馬尾繡
9、飛針走線繡織馬尾繡.JPG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它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馬尾繡的製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以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作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馬尾繡工藝十分複雜,採用此工藝製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馬尾繡工藝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歹結”)及翹尖繡花鞋(水語“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

苗族蘆笙
芦笙2.JPG

蘆笙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也是節日祭祀的“聖器”,在節日和日常生活的重大事項中不可或缺,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

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苗族蘆笙在製作技藝、演奏方法上更是有其特色,在不同地區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調式上各有特色。在表演吹奏方面,它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生性、古樸性。

蘆笙製作技藝,是一項獨特的技能,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和力學原理。苗族傳承蘆笙製作工具和材料有風箱、錘子、黃銅、斧子、鑿子、鋸子、鑽子、苦竹、桐油和石灰等。貴州黔東南苗族蘆笙有大小長短各式,高排蘆笙有的長達4米,只能在室外製作和存放,而短蘆笙僅尺許。

苗绣1.JPG

苗族服飾(苗繡)

苗族服飾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其技藝巧奪天工,色彩豔麗,造型和服飾上的各種圖案、紋飾,是族群記憶的載體,與苗族的歷史傳說和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服飾的優秀文化遺產,被公認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服飾經過上千年的創造和發展,款式豐富而多彩,達200多種,其製作主要包括紡織、靛染、裁縫、刺繡、織錦、製作銀飾、鑲綴飾物等工藝,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製,即編製型、織製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準。

造纸.JPG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丹寨縣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漢唐時期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延續漢唐時期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丹寨古法造紙是借鑒古老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構皮、杉根等多種原料,經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紙、壓紙、曬紙、揭紙、打包等幾十道工序,最後成紙。在古法紙的生產過程中,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工具。成品紙質綿韌、耐拉力、紙面平整、光澤度好、吸水性強,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六大系列產品。

丹寨古法造紙
银饰3.JPG

 

銀飾是苗族盛裝中不可缺乏的裝飾物。它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是苗族財富的象徵。

苗族銀飾全為藝人手工製成,工藝考究,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美觀大方。有粗獷、奔放型和精細美觀型之分,其中銀冠即為精細美觀型中的代表性作品。苗族銀飾不僅注重造型的多樣變化,而且著意於裝飾紋樣的做工精美,其工藝技術堪稱一絕。用頭髮細一樣的銀絲可製作各種銀製品,如銀冠、銀花、銀帽、銀鎖等。形體最大是銀角,猶如一對伸展的大水牛角,兩翼伸展寬度近1米,高度達80釐米,角面飾有精細鏨刻的雙鳥、雙龍圖案,象徵力量與財富。苗族婦女佩戴的銀飾,具有豐富的符號象徵意義和苗族民間信仰的文化內涵,如西江型的“玉勾”旋渦紋抽象圖式,象徵蝴蝶媽媽始祖與水渦紋的神話。在苗族人民心中,銀飾是用來避邪穢、驅鬼蜮、保平安、存光明的吉祥物,象徵吉祥如意。銀飾同時也是富與美的代表。

苗族銀飾

蜡染4.JPG
苗族蠟染

 

蠟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印染工藝。主要流傳於貴州廣大苗族村寨。蠟染古稱“蠟纈”,又稱“木圖”,意為“蠟染布”,與絞纈(紮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蠟染實際上是“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蠟染的靈魂是“冰紋”,這是一種因蠟塊折疊迸裂而導致染料不均勻滲透所造成的染紋,是一種帶有抽象色彩的圖案紋理。

蠟染繪畫工藝有“點蠟”和“畫蠟”兩種。點是以圓點排列為虛線條,再由虛線條組織成圖案;畫則以線條的粗細曲直來勾勒形象或抽象的物體,以組成圖案。從實物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大類。幾何紋是按流傳下來的傳統圖案製作,代表性有“哥渦”圖,它是一種螺旋紋,固定在女性盛裝上的肩背、衣袖處。而丹寨苗族蠟染的藝術家們更喜歡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自然紋以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作圖案的素材,隨心所欲地創作,活潑流暢,造型生動,富於誇張,特別是鳥的變化最為豐富,想像力異常大膽,簡練傳神,鄉土氣濃,富有童話般的夢幻色彩。蠟染的工藝流程為:布面製作、蠟液製作、藍靛製作、畫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多道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