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工-12.jpg

陝西傳統民俗工藝

陝西
泥塑.jpg
鳳翔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闢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木板年画.jpg

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的一大流派,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被國外收藏家贊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皆有收藏。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家宅六神畫和窗花畫六類;品種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種,現在經過木板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邰立平數十年的恢復、挖掘、整理和創新的有三百多種。

布老虎

布老虎.jpg

布老虎屬於陝西關中地區民間布制玩具的一種,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布老虎之所以成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為它與我國民間風俗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老一輩對新一代的期望與祝福。從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製中,將滿腔的愛意縫入其中。

西秦刺繡
西秦刺绣.jpg

西秦刺繡布藝是平面刺繡再做成各類工藝用品的通稱,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刺繡的內容包括傳統吉祥圖案、龍鳳獅虎、花鳥魚蟲、四季蔬果,戲曲人物,成語典故、字畫楹聯等。它不僅裝飾美化著人們的生活,而且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風俗緊密結合,滲透到人們的生辰、婚嫁、壽延、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西秦刺繡具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造型誇張、色彩豔麗、粗獷陽剛的藝術特點;作者分布面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作品不但具有裝飾性同時具有生活的實用性的基本特徵。

陕西面人.jpg
捏面人

捏面人是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每逢春節或祭拜普渡或婚喪喜慶,捏面人都曾扮演著我國民間習俗重要的記憶角色。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划、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婀娜多姿的美女、天真爛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並可根據客人需要現場定制,更是深受歡迎。

捏面人真正從什麼時候開始已不可考,由此可知這項民間民間技藝起源很早。另有一種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製作成牲畜摸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竟然風平浪靜,部隊得以安然渡江,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主師爺。

剪纸.jpg

安塞剪紙

合陽提線木偶的偶頭具有明顯的「唐俑風格」,尤其是旦角,面部豐腴,鼻子渾圓如膽,與隋代、初唐女菩薩、佛雕如出一轍,此點亦顯示其歷史的悠久。臉譜用不同色彩表現忠奸善惡,線條簡練;尤其是畫鬍子生和畫鬍子醜,寥寥數筆,似春風拂面,生動傳神。 早期的 「唐俑頭」為平頂,下端有三釐米左右的頸部,借以與偶身相接。製作偶頭時先鋸下一段木頭,砍出粗坯,再用雕刀按角色形象刻划臉部,成型後用砂紙打磨光潔,塗上底漆,然後畫眉眼。裝置活動眼珠、活動嘴巴的特型木偶則需鋸下木偶後部,掏空,裝好機關後再將鋸下部分用木楔固定,但不用膠粘,便於日後修理時拆裝。

提线木偶.jpg

合陽提線木偶

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為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煉,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樸,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面花.jpg
黃陵面花

俗稱花饃,是流傳在黃陵農村的一種民間傳統風俗禮饃。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別緻而著稱。 是用面捏製成的民間藝術品,它普遍流行於我國以吃麵食為主的北方,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面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俗。

台湾行程 773.jpg
華縣皮影

華縣皮影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集大成者,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發展於明清,至今仍在中國民間保留著它的原始風貌,堪稱「國寶」、「中華一絕」。華縣皮影的製作,以上等牛皮為原料,經泡、刮、磨、洗、刻、染等二十幾道工序,純手工精作而成,造型精巧別緻,刻工細膩形象,線條分明流暢,著色考究艷麗,既能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間藝術的古樸淳厚,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