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統工藝品-10.jpg

​吉林傳統民俗工藝

吉林
DSC_9273.JPG
DSC_9251.JPG
東生泥人

 

東生泥人彩塑藝術作品做工考究,風格獨特,構思巧妙,敢於創新。作品運用誇張變形、比喻寓意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等手法,以形傳神,以神取勝。造型清純可愛,色彩鮮艷厚重,彩繪紋飾質樸,吉祥喜慶,富有濃厚的傳統民間特色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作品題材均來自東北民間,從民間生活的方面的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物和生活事項,在繼承傳統的理念上更以創新的手法演繹出吉祥、喜慶、祝福等獨具關東地域特色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藝術性及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堪稱北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文化生活的大觀園。

松花硯

松花硯是由松花石加工成的用於研磨墨塊成汁液,書寫或繪畫所用的文房用品。用於加工松花硯的松花石,最早發掘於長白山區松花江的中段,這裡山高嶺俊,水急溝深,林海茂密、樹木叢生。五月時節,長白山松林中黃綠色的松花開放,給初春的長白山帶來了勃勃的生機,而這種石頭的色澤和松花顏色一樣,故人們把它叫做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以松花石雕制的硯台就叫松花硯。用松花石加工成松花硯,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期,但存世量很少。到了滿清入關問鼎天下,松花硯因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得以青睞,成為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對松花石硯都十分欣賞。康熙帝還封它為「御硯」,一直專供宮廷使用。

松花砚观沧海.jpg
松花砚-纺车图.jpg
松花砚-3.jpg
松花砚-2.JPG
葫芦-1.jpg
葫芦-2.jpg

關東葫蘆

立體葫蘆藝術,可以說是全國獨一無二的, 綜合運用繪畫、浮雕、鏤空、貼接、線雕、鑲嵌、套作等手法,將葫蘆與民俗聯繫起來,以東北民俗、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為題材,創作出主題健康、寓意美好立體葫蘆藝術品

滿族撕紙

滿族撕紙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剪紙工藝中的一種,主要流傳於長白山區。是滿族人創造的一種優秀的民間文化。據考證,滿族人在皇太極時期就掌握了造紙技術。其撕紙也在剪紙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通過撕、扯,紙上形成鏤空,產生形象,進而形成完整的作品。作品造型邊緣形成毛茬,在視覺上有跳躍感,因而作品生動,具有動感,藝術表現力強。

撕纸作品钟馗10.jpg
Unknown-1.jpeg
Unknown-3.jpeg

東豐農民畫

東豐農民畫起源於清朝末年,由民間剪紙、年畫和彩頭畫等演變而來,興盛於20世紀70年代。1988年,東豐與陝西戶縣和上海金山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作為中國早期三大畫鄉之一的東豐農民畫,畫風淳樸、粗獷豪放,色彩艷麗,表現手法多樣,具有濃郁的關東地域特色。改革開放以來,東豐農民畫漸漸走出了遼源,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喜愛,並且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帶動數以千計的農民致富。東豐農民畫已經成為吉林省的重要文化品牌和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2009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DSC_9277-4.JPG
bottom of page